文惊海内

《文惊海内》

第五章 文章初成天欲览,书生落笔圣贤惊

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
最新网址:m.umixs.info

当然圣人的纰漏本来就少,就算有相互矛盾的地方,也只是说法和理解的误差,所以你在这里批圣的最大可能,就是有人跳出来有理有据的反驳你,指出你对圣人言论理解有误的地方。情节严重的,很可能被天下学子口诛笔伐,活活骂死。

这次说文的试题,便是“圣贤无过”四字。出处乃是已经殒落的先秦半圣左丘明所做《左传》中的典故,原文是“人孰无过,过而改之,善莫大焉。”孔子曾言“过而不改,是为过矣。”也就是如果错了,而不去改正,那就是真正的错了。这里的第一个“错”,就是孔子所言“人不知而不愠”,一个人如果无意的情况下错了,君子不会去怪罪,而是指出他的错误,但是指出来那人却仍然坚持己见,强词反驳,那么我们就要远离他,因为那人必然是“小人”。

而这个题目“圣贤无过”的“过”,正确解释乃是“过而不改,是为过矣”中最后的那个“过”,也就是真正的错误。圣贤不是不会犯过错,而是圣贤会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,所以圣贤不会犯“真正的错误”。

那么如何避免犯错,第一是曾子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此为自思自律,俯查自身,第二则是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此为纳言,乃先唐太宗所言“以人为鉴”。

一个普通的文生考试的书童,如果可以把这道题解到这一步,那么如果不是前面默写错的太过分的话,已经必然考中文生了,甚至成绩不会太差。

而大儒主持文生考试,那么参加考试的人无论成绩如何,一旦听到大儒诵读经典,从中获利,那么这个大儒自然成为这些学子的行师。

从此这些学子见到或者提及,都要以师礼相待,即便成了圣人也是如此。比如项橐本身只是一个书童,死时只有十岁,终身连文生都不是,但是孔子即便成了至圣,每每提及往事,必然拱手而言其姓名。

但尊重,并不代表你不能反驳老师的言论,或者批判老师的行为。荀子就曾批过自己老师宋子,但他仍然对宋子行师礼。这是对学问的尊重,也是读书人之所以是读书人、圣人之所以是圣人的原因。

后世很多人考证宋子并非荀子的老师,根本原因是认为荀子在文章中批判过宋子,认为在“尊师重道”的环境下,荀子不可能对自己的老师不敬。实际上,持有这种理论的人,只知道“尊师”,却不知道重道。他们用现代人的眼光,小看了荀子那时的文化自由。他们不知道的是,荀子那时文化自由的社会氛围,至今都没有再出现过。

而在这个重视文人的年代,你甚至可以以一个蒙童的身份去写文章批判圣人,只要说的对,文脉中的圣人可能直接降临在你面前给你行师礼,因为你补充了他们的道。

宋三也是写完了上面的分析理解就停下了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第五章 文章初成天欲览,书生落笔圣贤惊 (第1/3页)

“……天见其明,地见其光,君子贵其全也。”

大儒诵读亚圣荀子的《劝学》全篇传遍天下文圣书院,但凡听到的学子,包括监考考官在内都觉得体内文能涌动,对于学过的典籍的理解,冥冥之中增加了几分,待到最后一句诵读完毕后,所有学子和考官纷纷起身,一躬到地道“多谢老师。”

一个人的老师有很多种,比如马大江就是宋三的启蒙老师。如果听过某个人讲课并且从中学到了东西,那么他就是你的授业老师。如果某人看重收为入室弟子,那么那个人就是你的传道恩师,你与旁人说起,要称其为家师。若是某人无意中的言语行为点醒了你,或者你从他那里无意中学过某种技能,那么他就是你的行师,也就是孔子说的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

还有一种,比如你心慕一个人的思想或者技能,一心钻研其道,但未曾真正拜其为师,甚至都没有见过,也不是那人某个后代传承的嫡系,那么你算是私淑此人,他就算是你的私淑之师。比如庄子就是私淑老圣,他虽然私淑到了亚圣,但是据说老子并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弟子。

阅读文惊海内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(www.umixs.info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
相关推荐